1月14日,某报推出“微维权”活动后,网友纷纷吐槽各类消费维权事件,对于地板行业来说,检测费用过高成为了消费维权的拦路虎。

当天下午2时,网友“果子”在论坛留言:“家里地板气味大,商家说没有问题,要我去检测,可检测费太高,只好放弃维权。”不少消费者也都曾有类似遭遇,高门槛的检测费用成为维权难题。

市消协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仅3月11日至12日两天,“12315”指挥中心就接到16起关于产品质量检测的咨询,消费者怀疑买到有质量问题的地板,需要拿出质检报告维权。

而遇到此类投诉,消协人士觉得很无奈,只好建议消费者向质监部门咨询。市消协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双皮鞋或许只要一二百元,检测费用可能要几百元甚至更高,消费者感觉不划算,自然放弃维权。

昨日记者来到武汉产品质量检验监督所业务窗口,向工作人员咨询家用地板甲醛检测费用,对方说收费500元。该所有关人员还介绍,若还要检测地板的含水率、抗弯曲度等项目,费用在1000元以上,维权成本的确高。

保障维权之路还需降低检测费用

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送检产品质量的费用无明确规定。部分商家遇到质量投诉后,拿出厂家的质检报告,这让消费者无法信服,而一旦消费者送检,显示产品合格,将承担不菲的检测费。

市消协律师顾问团律师建议,官方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可适当降低检测门槛,减免部分费用,让消费者轻松维权。此外,可颁布地方性法规,相关规定向消费者倾斜,如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让商家对产品质量取证。

附:检测报告相关数据参考

1.甲醛释放量:E1≤1.5mg/L(甲醛释放量关系到人体健康)

2.含水率:3.0-10.0%(含水量不合格地板容易变形,含水量也与当地气候有关)

3.密度:≥0.85g/cm3(木材密度与木材的硬度、强度相关,直接影响实用)

4.胶合强度:≥1.0MPa(胶合强度高,地板耐用性更佳,在甲醛释放量同样的情况下,密度越高、胶合强度越高是地板技术更佳的一个体现)

5.表面耐磨:家用≥6000转为一级品;家用≥4000转为二级品(耐磨度越低越容易刮花)

6.吸水膨胀率:X≤10.0%(吸水膨胀率过高,地板易变形,实木更要注意吸水膨胀率)

延伸阅读

地板企业如何搬开三大“绊脚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地板行业获得了迅速且巨大的发展,一跃成为地板行业的重要生产、销售国。但是,现今我国的地板行业市场上,各种地板品牌林立,企业质量却良莠不齐,整个地板行业的发展也开始出现一定的阻碍因素。例如,近日就有媒体报道称,我国地板行业的发展正遭遇着三大绊脚石,这三大绊脚石分别是:资本欠缺成渠道建设绊脚石;拿来主义仿冒风盛行;管理体系不健全。

面对这些绊脚石和阻碍,地板企业到底要怎样才不会被绊倒和打败?各地板企业应该如何共同克服整个地板行业的难题,将整个行业的发展带向健康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方向?

企业要注重合作互惠共赢

就像上面说的,地板业发展的第一个绊脚石就只资本和渠道的欠缺,这些光靠单个企业自己是没有办法完全解决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企业间就要懂得合作。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将不同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一方面,这样做可以减少整个行业的资源浪费,加快企业间的资金流动;另一方面,这种方式还可以使得企业间的信息能够迅速共享,减少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加快产业运作速度,提高效率。

企业要加强创新

地板企业要想净化行业市场环境,就要减少抄袭仿冒现象的发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产品技术和工艺的创新不仅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整个地板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当各家企业不再相互抄袭,各自凭借自己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地板行业也就进入到一种良性竞争的状态。

企业要完善管理体系

在整合行业资源之前,企业要将自己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企业的潜力。地板企业要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运行速度和管理效率,并提高与自己下游经销商间的交易效率。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企业才能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小编认为,行业的发展发展必然会遇到“绊脚石”,企业们要做的就是合力将这些“绊脚石”搬开,还行业一条通畅的道路。

木地板消费纠纷中,消费者如何巧妙维权?


一、售后“强制消费”严重

部分商家通过虚假宣传、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傍名牌等营销方式欺骗消费者,诱导消费者作出错误的选择。

商家通常十分熟悉木地板产品的情况,而消费者往往缺少购买经验或对产品不了解,如果商家恶意提供虚假信息使消费者作出错误选择的,可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欺诈”,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退还货款并赔偿三倍损失,即俗称的“退一赔三”。此外,有的商家忽视对消费者的售后保障,导致产品在安装、更换及维修过程中争议不断。还有的商家在提供售后服务时以各种方式要求消费者额外支付费用,“强制消费”现象较为严重。

二、网购木地板易惹纠纷

不少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家装建材,部分网络商家通过夸大宣传、美化图片、冲信誉等方式,误导消费者。此外,网购还会涉及物流运输环节,一些商品在物流环节出现丢失、损坏问题时也会引发消费纠纷。

新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专门新增了有利于消费者的规定,允许消费者在收货后7日内无理由退货,定作产品、鲜活易腐产品等除外,消费者在网购家装建材产品时可行使这一权利。

三、隐性消费项目问题

消费者在购买家装建材木地板产品时,应与商家提前确认好消费的具体项目、内容、金额,避免一些“隐性消费”或“强制消费”项目的存在。

购买时,认真阅读商家提供的合同并予以明确,防止在履约过程中出现材质不符、货不对样、以次充好等问题时“空口无凭”。对于不合理的条款应要求商家给出解释并予以修改。

注意保管交易过程中形成的合同、报价清单、制作单、送货单等重要单据,在发现质量问题而商家不予认可解决的情形下,可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将证据予以固定,必要时也可以通过申请证据保全或委托中介机构检测、鉴定的方式保存证据。如果在此过程中产生其他损失,还应注意保存相应的单据凭证。如果是网络购物,确认网络销售商的资质、公司注册地、详细通讯地址等,必要时可联系当地工商局、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进行查询。

大部分消费者缘何对进口地板品牌“趋之若鹜”?


“进口”对于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来说就是好的象征,在地板行业也不例外,由于国内地板产品频频曝出不合格的新闻,因此消费者对于国内地板品牌的诚信度也逐渐下降。很多消费者之所以放弃国产地板,看重的是进口地板的环保特色。其实,进口地板与国产地板相比,除了环保之外,还有更多优势。

进口地板各项指标较为严格产品环保标准较高

首先,欧洲进口地板企业多数为家族企业,很多有上百年历史的企业不占少数。与其他家具建材行业一样,地板家族企业专注度高,十分注重工艺传承,对地板品质要求很高。其次,进口地板的制造理念与国内也有明显区别。国内企业生产地板主要从控制价格、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进口地板更多根据市场需求而设计,甚至能够引导市场需求,这成为进口地板的核心竞争力。再者,进口地板产品在工艺上要求十分严格。对各项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较高。

最后,进口地板的产品研发能力更高。产品线丰富,不仅有传统的实木地板、强化地板,还有三层实木地板、软木地板、真皮地板、编织地板等,还有花样设计丰富多样的艺术型产品。另外,国内市场提供的是产品本身,而进口地板还会提示产品的使用:适合什么环境使用、适合搭配什么风格,这些指引十分清晰。并拥有丰富的配套产品系列,可以满足消费者全方位的需求。

消费者对于“洋品牌”的惯性思维

说起进口地板,可能大多数人会觉得“洋品牌”的品质要求肯定比国内更加严格。其实未必如此。毛晓楠表示,就环保要求而言,进口地板的确比国内的更为严格。以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甲醛释放量为例,国内的地板有E1(甲醛释放量≤1.5mg/L)、E0(甲醛释放量≤0.5mg/L)级别之分,欧洲只有一个级别:E1级。欧洲的E1级为甲醛释放量≤0.5mg/L,相当于国内的E0级别。还有更严苛的环保要求,如芬兰的M1标准。吴林刚表示,在欧洲,地板品牌多数持有PEFC可持续发展认证,除了产品环保达标,还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真正做大环境保护的目的。

然而,对色差、平整度等物理参数上,欧洲的标准常常没有国内严格。欧洲地板崇尚色差,与国内观念有着天壤之别。不同年龄、不同朝向、不同切割方式的地板色彩可能存在差异,这与工艺技术无关,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特色。产品色差通常有3个等级,可供消费者选择。另外,欧洲地板产品的平整度要求没有国内严格,同样是因为欧洲消费者更追求木材本身的肌理和天然效果。另外,很多国内产品是在地板表面上一层厚漆,而进口产品更流行紫外线固化技术,将天然油漆渗透进实木内部,形成天然的保护层。既能够让地板持久耐用,又能够保留木材的天然纹理。这种情况下,平整度往往要求较低。

地板色差无国标检测 消费者很受伤


色差、产品实际用料与原材料不符等是消费者在选购地板安装过程中最常见的困扰。而市场上形形色色、价位不一的地板,更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据工商部门受理的家居建材类申诉数据统计,地板色差纠纷成为投诉新热点。由于地板色差没有国家标准,商家经常以地板材质或生产工艺为由推脱责任。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昨天,工商部门发布“12315”消费警示:地板选购需防色差纠纷,并提醒消费者选购地板注意事项。

目前锡沪路、广益路是建材市场较为集中区域。从崇安工商分局了解到,家居建材类申诉案件的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地板色差成为投诉新热点。据统计,去年共受理了124起,占总量的13%。

今年1月,消费者龚某通过“12315”申诉,他在店面看的地板颜色与安装工送来的地板颜色存在明显色差,但商家认为色差不是产品质量问题,是由木材本身特性决定,不可避免,消费者不满意可换同等价位的其他地板或者补充差价选购其他档次的地板。可龚某认为商家存在欺诈行为,要求商家退货并赔偿造成延误装修工期的损失。最终,经工商工作人员多次沟通调解,由商家负责更换一款稍高档次的地板,且不收取差价。

“色差指的是在铺设后的一整片地面中,色调或深或浅,而不是同一块木板上出现颜色深浅不一的现象。”市建材协会负责人说,实木地板系天然原木加工而成,树木的根部和枝干部、向阳面和背阳面之间都会存在颜色差异,所以实木地板本身有色差属不可避免。另外,目前国家对地板没有关于色差方面的要求和标准,而且由于材质或技术工艺等因素,色差问题很难一味认定为产品质量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板厂家,会将一些有虫眼、裂纹的劣质地板当好地板卖,为了掩盖缺陷,在上漆时将地板涂上深色,然后用电脑处理出新的木纹,使得地板看上去没色差。

工商部门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在消费者指定特定色泽地板的情况下,如果商家提供的地板存在色差而没有告知消费者,那么商家的行为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给消费者造成财产损失的,应按消费者的要求以更换、退货、赔偿损失等方式承担民事责任。如果故意以色差名义以次充好,则构成欺诈,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其所受到的损失。

“挑选地板时,不要认为颜色统一就是好地板。其实看似色差小、颜色统一的地板很可能存在猫腻。”工商有关负责人说,消费者在选购安装地板时,应就地板品牌、型号、批次等与商家约定,尽量确保商家足量提供同一型号、同一批次的地板,避免明显色差。签订合同时,注意商家惯用的“地板一经铺装,概不负责”等霸王条款,可以通过拍照、留样等方式固定证据,防范纠纷。

地板市场价格模糊 消费者苦恼、厂商无奈


价格模糊消费者苦恼

由于价格不透明,消费者常常为购买地板的事心烦不已。“跑了一个星期的建材市场都没买到合适的,总觉得太贵,被坑了。”有消费者抱怨道,回顾整个购物过程,对比了多家,总觉得商家报价的水分太足,无论是几十元还是几万元的产品都需要砍价才能最终敲定,虽然大多数产品都明码标价,但最终的成交价却仍需再议。这不仅增加了购物时间,还变相增加了购物成本,“如果会砍价还好,不会的话肯定吃亏”。

事实上,在购买地板乃至家居建材产品过程中,遭遇类似经历的不乏少数。“进卖场,最累的就是和商家讨价还价,最烦的就是货比三家,跑了一圈下来才发现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有消费者如是说,有些商品标价惊人,而如果会砍价,实际成交价可以打半折,甚至更低。

明码实价厂商无奈

一直以来,地板终端销售的惯用方式是:高标价、低折扣,促销泛滥。这样的销售模式,使得同一产品在终端市场的价格体系十分混乱,面临同城不同价、价格悬殊巨大等畸形市场交易问题。特别是一些个性化高值产品,本身的装饰性能与使用价值突出,如若无法制定统一合理的市场销售价格,极易产生“天价地板”,长此以往,动摇商家的品牌形象及诚信根基。

“明码实价”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亦为发展之必然趋势,但地板厂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有心无力。地板产品同质化太过严重,价格战激烈残酷,执行明码实价就等于将价格公之于众,虽对消费者而言是件好事,但这一底牌一旦被竞争对手获知,并以更低价格面市,对销售的打击是致命的。

厂商和消费者的想法都有道理。长期以来,地板等家居建材产品价格体系混乱,商家乱标价的现象十分普遍,让消费者对价格捉摸不透。同时为了顺应消费者的砍价心理,商家制造足够的砍价空间,去迎合消费者。久而久之,商家打折促销的风潮越来越盛,直至达到“无促不销”的境地。因此,地板行业要想明码实价,前提是必须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让价格战回归理性。

木地板消费纠纷频出,消费者如何巧妙维权


一、售后“强制消费”严重

部分商家通过虚假宣传、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傍名牌等营销方式欺骗消费者,诱导消费者作出错误的选择。

商家通常十分熟悉木地板产品的情况,而消费者往往缺少购买经验或对产品不了解,如果商家恶意提供虚假信息使消费者作出错误选择的,可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欺诈”,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退还货款并赔偿三倍损失,即俗称的“退一赔三”。此外,有的商家忽视对消费者的售后保障,导致产品在安装、更换及维修过程中争议不断。还有的商家在提供售后服务时以各种方式要求消费者额外支付费用,“强制消费”现象较为严重。

二、网购木地板易惹纠纷

不少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家装建材,部分网络商家通过夸大宣传、美化图片、冲信誉等方式,误导消费者。此外,网购还会涉及物流运输环节,一些商品在物流环节出现丢失、损坏问题时也会引发消费纠纷。

新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专门新增了有利于消费者的规定,允许消费者在收货后7日内无理由退货,定作产品、鲜活易腐产品等除外,消费者在网购家装建材产品时可行使这一权利。

三、隐性消费项目问题

消费者在购买家装建材木地板产品时,应与商家提前确认好消费的具体项目、内容、金额,避免一些“隐性消费”或“强制消费”项目的存在。

购买时,认真阅读商家提供的合同并予以明确,防止在履约过程中出现材质不符、货不对样、以次充好等问题时“空口无凭”。对于不合理的条款应要求商家给出解释并予以修改。

注意保管交易过程中形成的合同、报价清单、制作单、送货单等重要单据,在发现质量问题而商家不予认可解决的情形下,可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将证据予以固定,必要时也可以通过申请证据保全或委托中介机构检测、鉴定的方式保存证据。如果在此过程中产生其他损失,还应注意保存相应的单据凭证。如果是网络购物,确认网络销售商的资质、公司注册地、详细通讯地址等,必要时可联系当地工商局、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进行查询。

空气检测机构良莠不齐 地板消费者需要谨慎


因此,各种各样的环境检测机构就诞生了,但是环境检测行业尚未成熟,各个机构之间的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又该如何合法的、权威的检测公司呢?

空气检测机构质量良莠不齐

之所以说环境检测行业良莠不齐,主要是因为有些家装检测治污公司表面上打着“免费检测”的旗号,实则是为了推销治污产品。这样的检测,其检测数据实在无法让人信服。

更有相关地板行业从业者爆料称,消费者根本不懂检测这一行,检测报告都是“装修污染治理”公司的“检测员”填写的,准确度肯定有待考量,而通常情况下,检测数据表现出来的都会比真实情况严重,这样消费者才会因为恐惧而购买产品。

目前,对于室内环境污染检测虽然有明确定价,但在执行时一般都是由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协议收费。

据了解,投入的成本不一样,检测费用也很难统一。室内空气检测设备相当专业,成本很高,仅建一个规范的检测实验室就要投入上百万元。而很多所谓的检测公司用的都是便携式设备,根本不投资建设实验室,它们低价抢占市场,让“正规军”很是吃不消。

某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说:“我们给一户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做地板等3项常规检测,价格一般在3000元左右,因为从现场采样地板、衣柜等装修材料到实验室分析,再到得出最后数据,每个环节要求都很严格。”

而同样的业务由室内污染治理公司来做,检测费很少超过1000元,如果检测后请它们治污,通常就不再收检测费了。但地板消费者只需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其实这检测费不是不收,而是包含在治污费里了。

“检测”和“治理”出“同门”消费者需谨慎识别

消费者通常喜欢图省事,在哪一家公司检测,就会选择让哪一家公司进行治理。但是,室内环境检测机构和治理单位原本就属于“裁判”和“运动员”的关系,一个单位同时开展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工作即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所谓“既做检测又做治理”的公司,实际上就是以检测为“幌子”,实为卖治理产品,而目前地板市场上还没有特效治污产品,消费者要谨防上当。

此外,检测报告是治理单位进行治理时的依据,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对检测机构的选择认真对待:

第一,要看它是否有资质,室内环境检测机构必须要有专业的“资质证书”才能开展检测工作;

第二,要看它是否有检测能力,当你提出要参观一下它的实验室时,该机构如果以各种理由推拖、拒绝,你就应该小心了;

第三,室内环境检测机构必须为消费者出具检测报告,报告上必须加盖有效的公章等,且必须有主检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字报告方有效。

(实习编辑:辛莉惠)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