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板品类等级的金字塔中,强化地板一直是处于金字塔的基座底层位置。因为对于地板这一大家族来说,强化地板不仅是他们当中门槛技术要求最低的,最易生产的,也是价格最实惠,较受普通大众喜欢的。

我们知道,强化地板一般是由四层材料复合组成,即耐磨层、装饰层、高密度基材层、平衡(防潮)层。所以只要有设备有材料就可以进行生产。

强化地板,从几十元一平方到一两百一平方,或是各种团购促销会上的惊爆低价,强化地板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价格低廉,普通实惠。而且确实如此,强化地板也一直是长期依赖着低价竞争来博取广大客户,长此以往,周而复始,即使是强化地板无论做得再优质,但是它先前给人奠定的低廉印象就再也很难扭转了。强化地板稍想卖高价就会引起终端客户的退避三舍。

但是随着当下人们对品质生活要求的越来越高,强化地板也开始焕发出新的光彩,在工艺和质量上都给予了全新的变化。如甲醛含量控制的越来越低,水晶面的、浮雕面的、锁扣的、静音的、防水的等等工艺的运用,表面花色的日益精细,表层耐磨系数的提增……强化地板在品质与档次上都提升了一个大阶梯,所以强化地板要想提高身段,抛开低价的标签与吸引,就要向更高层次迈进。

编辑推荐

地板市场竞争将走向何处?


“高毛利”已经成为过去式

“高毛利”现象难再现多年来,家居建材市场一直被人们认为具有销量高、利润大的特点,业内人士将这一现象称为“高毛利时代”。有业内人士坦言:“建材行业确实有过属于自己的‘好时候’,在以前行业利润达到50%一点都不足为奇,甚至有的商家的毛利润能达到90%以上。”然而,对于当前十分严峻的市场形势,家居建材行业内的资深专家及经营者都一致承认“高毛利时代”将成为历史。

价格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首先是市场格局被改变,地板行业内打“价格战”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地板商家为了店铺能够生存下去,不得已将销售价格一降再降,即所谓的薄利多销,甚至有商家喊出了“一块板只赚一块钱”的口号。

其次,当前互联网平台对地板市场实体店也带来了冲击。业内专家表示:“互联网对实体店的冲击不仅仅是导致顾客分流,更重要的是让产品售价持续走低。因为互联网销售平台的运营成本要比实体店低很多,而实体店要想和网店比价格,那只能选择牺牲利润。”

地板市场竞争会更趋向良性

当然,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出现对整个地板行业发展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大量出现,会让各品牌产品的价格更加透明,产品质量优劣也更具对比性,这对规范行业秩序和创建品牌优势都十分有利,消费者选购家居建材时也将置身于一个更为公平的环境中。

“高毛利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地板生产企业的或各地代理商的运营会更加艰难;相反,更为透明的销售价格会让消费者在选购家居建材产品时更加放心、省心,从而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市场竞争层层升级 新锐地板品牌如何立足市场?


迎合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地板等家居建材企业一直坚持着用传统的模式去经营,很明显这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新锐品牌作为一个“新人”,就更加不能够仅仅把眼光集中在传统经营模式上了。因此,要想在传统模式的家居建材行业扎根,新锐品牌就必须把眼光放远,利用日渐成熟的电商,走出一条有别于老品牌的道路。

做好市场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

新锐品牌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企业不应以一种玩玩的态度去对待。一个新品牌的出现,不是随机的,它是一个企业经过各种调查、各种研究好不容易才确立的。因此,在新品牌诞生之后,地板企业必须致力于全力推动这个品牌的生长,从产品源头到销售各个环节都要很好地把握,而不是为了一时的“意气用事”导致整个品牌昙花一现。

产品设计符合消费者个性需求

新锐品牌的定位应该是小众化的,设计的产品一定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从目前来看,这样的要求似乎太过苛刻了。所以,新锐品牌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培养出自己的原创设计团队,才能跟上消费者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这就要求未来家具新锐品牌必须要有非常强的产品研发和整合能力。

因此,从地板企业角度出发,要想在中国这样复杂独特的市场环境下发展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实力,才能度过品牌难过的导入期和成长期,因为没有实力无异于以卵击石。对于地板等家居建材企业而言,唯有从多角度打造自己的优势,才能在一片白热化中迎来崭新的发展局面。

地板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竞争?


随着中国经济的告诉发展,世界不少企业将中国市场视为一块巨大的肥肉。与此同时,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提高,不少外销型的地板企业也渐渐将销售重心放回国内。广大地板厂家不应放弃一、二线市场的同时,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诸到正在崛起的城镇化市场中。

据权威机构数据统计显示,国外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率约在85%左右,西方发达国家为95%,美国的城市化率则高达97%。现在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7%,比起那些发达国家,我国建材市场显然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联合国计划署公布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约70%,城市人口超过10亿。相当于中国城镇化进程在未来的十五年内,会有百分之三十的增长空间。

针对现状,业内人士表示,“儿童地板企业城镇化市场的争夺战将进入白热化阶段。纵然大地板企业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中小企业也不应该妄自菲薄。城镇化建设大势下,市场需求是个日渐丰满的过程,且行且战是儿童地板企业的可行策略。地板大市场和儿童地板企业是互惠关系,企业发展助使行业趋于成熟,而市场的放大和深入也给企业带来更多机会。”

地板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竞争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夺取城镇化市场胜利,企业的经营方式、营销模式,甚至品牌管理手段都需要根据现行的情况不断做出调整。另外,地板的基础质量,外在功能性,及延伸的文化内涵,是地板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受薄利势头影响,在大城市发展遭遇困境的地板企业,不妨把打价格战的心思,放到到如何赢夺城镇市场大战之中。

地板行业品牌缺乏原创 市场竞争混乱


地板行业在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行业增长的速度也逐渐趋缓,而且现阶段地板行业的同质化现象尤为严重,行业之间恶性竞争也使得行业发展前景堪忧。

品牌缺乏原创产品多出自“复制”

地板行业品牌没有对自身品牌的定位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这样的结果直接造成行业品牌形象,以及品牌联想的趋同。品牌研发系统缺失是同质化最大的内部因素。地板行业为例,具有研发系统的品牌没有几家,将研发部门提到一个高度的品牌就更是少之又少。

行业里面更多的是外购样品,经过简单的修改之后进行复制;另一情况就是不断的参加展会,拍摄产品的外观的照片,然后进行模仿。这样的结果最终是市场上面出现千篇一律的产品。

进入门槛低导致小企业横生竞争混乱

地板行业入门门槛太低,创业资金方面,有的只需要十几万块钱资金就可以开地板工厂。如果创业建厂资金能上百万的话,基本上就可以拿到一些大厂的挂牌代加工资格。

同时,从技术层面看,企业对员工的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小企业只需几个人在几十平米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产品加工和生产。此外,行业目前也还未形成一个从资金、规模、质量、设施等方面来衡量企业是否能踏入该行业门槛的标准。因此,进入门槛低成为行业同质化的重要因素。

随意的跟风不但会搅乱有序的市场竞争,而且在市场萎靡不振的环境下,根本无法消化大量同质产品。整体地板行业整体比较混乱,没有一个行业的标准,而同质化的存在,将导致地板行业发展恶性循环,停滞不前。

市场竞争激烈 地板经销商恶性竞争亟待规范


非实木当做实木卖、非进口当做进口卖,这种现象在地板行业已经屡见不鲜,虽然地板行业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在地板消费市场对消费者坑蒙拐骗的行为还是存在的,这对于市场的良性发展存在了危害,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标识模糊糊弄消费者

类似不实交易的地板投诉,近两年大幅度上升。首先是地板标识不实,根据工商部门抽检发现,地板标识不实主要问题是:实木地板木材名称标识错误,还有部分商品仅标注木材名称的俗称。如一款“欧洲白蜡木”地板,其实就是中国的水曲柳,并非什么欧洲血统。

地板偷梁换柱

消费者购买实木地板后,经销商送货上门。然而,打开包装后发现,产品与订购的有很大差别。订购同一型号的实木地板,可安装时却发现地板色差过大。商家为了利润最大化,把色泽和纹理相似的便宜品种,当成高价的品牌来卖,然后高价格出售。

实木地板是取材自然生长的树木,由于其制作材料的特性,存在色差和节疤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同一型号两个批次生产出来的产品存在色差程度较大,而且商家又没提前告知消费者,商家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此外,消费者订购地板后应在尽量短时间内提货,防止经营者无货,用不同规格、等级、色号的地板来搪塞。送上门后,一定要当场逐箱验货,要注意地板包装上的色号标签。还应要求在发票上注明等级、色号、面积等。

配料隐藏环保危机

业主在挑选木地板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地板的耐磨度、甲醛释放量、花色款式等地板质量问题上,而对于踢脚板、地板胶、地板垫等配件的环保问题却往往不太重视。木地板的配件和辅料选择不好,也有可能暗藏杀机。

踢脚板、地板胶、地板垫等这些强化复合木地板的配料、辅料,通过与地板搭售的方式蒙混过关牟取利益,已成为一些地板商的惯用伎俩,而这也正成为家庭的环保隐患。

地板面积应注意

消费者通常都会认为,自己花钱购买的木地板是实际铺装面积。而在实际生活中,有时给6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却用掉70多平方米的木地板,消费者因此多花了不少地板铺设费用,这是消费者在铺设地板时经常遇到的事。木地板实际铺装的面积与包装箱上标注的面积会有出入,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不法商家的圈套中。

此外,有商家还在实木地板的面积上玩伎俩。按行业规定,市民购买地板时,只需测算面板的面积,但有少部分不良商家则会算上地板企口、也就是接缝处槽的面积。因此,消费者购买木地板时,一定要让商家在销售合同或购货凭证上注明:木地板面积是“产品面积”还是“实际铺装面积”。最好让商家在销售合同或定金收据上注明商品计量标准和计算方法,以免以后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