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消费前景市场大好国外家居品牌纷纷进驻中国市场

6月18日,成都居然之家“家之尊国际家居馆”开业,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美国、英国、西班牙、丹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个国际家居大牌进驻。其中,近50个全球进口品牌开设成都首店、西南区首店、中西部首店。同时,FABIOROTELLA(法比奥·罗泰拉)、梁建国、邱德光等海内外设计大师也在此聚首。国际大牌家居新款限量首发,50多位进口家居CEO联名签售。

居然之家副总裁孟祥民表示,尽管受房产政策的寒流,但是进口家居定位高端人群,受市场影响并不大。从销售情况来看,整体是处于趋势上升的。“中国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提高;其次中国与国外交流在加强,许多人出国深造、留学或者旅游,对国外文化、思想的认知度提高,更易接受国外的生活方式,所以进口家居的消费前景被看好。”孟祥民说。

面对洋品牌冲击民族品牌该如何应对

近年来,各种洋品牌大肆侵袭,国内品牌丢盔弃甲,传统行业正面临巨大的生存难题。在家居行业,这种情形更甚。和功能相比,情感不容易被日益发展的新技术淘汰,即便是产品的同质化也很难将消费者已经建立的对品牌的牢不可破的情感抹去。这就是民族品牌的最重要武器。在已有的品牌基础上,加强技术研发和品牌宣传,传统家居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将凸现出来。如此,洋品牌的挑衅收到的效果也会骤减。

众所周知,品牌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通过漫长的积累,用好的品牌好的品质才能赢得好的口碑。这也就是说,品牌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自身,只有坚持创新,加强技术提高,以及企业文化的完善,才能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市场的青睐,甚至走上国际舞台。

综上所述,虽说洋品牌质量和使用功能上优于国内的产品,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相较于洋品牌,国内的民族品牌更接地气,在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上相对来说会更了解,虽说,国内品牌更清楚消费者的需求,不过洋品牌在入驻国内市场后会根据市场不断调整自身的品牌策略以此来迎合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这时,国内品牌需要审思,面对洋品牌的冲击,如何提高民族品牌的发展,使其发展道路走的更宽更远才是王道。

小编推荐

海外市场异军突起 国内地板品牌理性应对


海外市场“异军突起”地板行业竞争加剧

以前,海外地板品牌苦于进入国内市场无门,而现今,为了争夺进口产品代理权,中国本土企业争先恐后的寻求外企合作,无异于给海外地板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奠定了肥沃的土壤。在今年的上海地材展上,金鹰艾格地板首次引入了一个美国馆,标志着美国地板品牌GRAF格拉夫和HARRIS哈里斯今年将正式进军中国市场,而必美、瑞士卢森等其他国际大牌也不遑多让。海外地板品牌的纷纷入市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国产地板品牌的市场份额占有率造成一定影响,不过,对国产地板品牌来说,外国地板品牌的强势入驻,有利有弊,还需正确对待。

加强创新以核心竞争力立足市场

面对国外品牌的纷纷进驻,虽然给国内市场带来了竞争压力,但是凡事也不应该从一个角度看待。国际品牌的进驻不仅仅证明了中国地板市场潜力无限,也给国内行业展示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地板的发展历史来看,欧美国家的地板生产工艺相对国内地板企业来说会更加成熟,国内地板企业完全可以借鉴和学习更精湛的生产技术。

学习他人先进的设计和技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一直学习而没有自己的东西。中国地板市场想要迸发生命力,需要的是有创新有技术的企业,而不是一直模仿他人的抄袭者。所以地板企业应加强自身各方面的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让自己有更强的实力去与国内外的同行竞争,去赢得属于自己的那块“蛋糕”。

紧抓国内消费习惯主打中国情怀

市场上地板产品种类越来越多,不同收入层次消费群体选购地板产品时消费观念差距也很大。虽然现在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准,基本上都有购买地板的需求,但收入的差异化也会使他们在挑选地板时考虑的标准有所不同。

相比国内品牌,海外地板品牌瞄准的是国内中高端消费群体,但在中国地板市场,消费主体大多是社会的中产阶级群体。除了在性价比上具有明显优势外,爱国情怀、风格设计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等因素也会成为消费者首选国内地板的考虑之一。为此,国内地板企业可发挥自身优势,优先抢占用户资源。

如今,海外地板进驻国内市场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但笔者认为,此现象也将推动整个地板行业发展。面对竞争压力的增强,国内地板品牌企业需要重视这种趋势的发展,但不能畏惧。选着适用于自身发展道路将品牌壮大,就能在中国地板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

面对家居卖场危机挑战 家具经销商该如何化解“危机”


经销商存在差异的因素是什么?

1、经销商的素质

做生意有很多时候跟做人一样,比如最基本的诚实,作为合作关系就不应该存在欺骗或者忽悠这类的;也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过这样的;更应该尊重厂方业务,毕竟大部分原因还是厂方业务带来了你的利益呀。但是也有很多经销商没有注重这些原则,而是为了更多更大的摄取利益,不择手段。

2、经销商所在地的实际情况

如当地的实际人口数量,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当地渠道等等也都会多多少少制约着或者影响这经销商发展的规模与趋势。

3、品牌实力的差异

品牌实力小,下面动销就慢,赚的就慢,也就影响这经销商的大小。品牌经销商应该大方位的去考虑,品牌实力小,该不该换品牌,品牌养不起人,是不是找一个撑利润的品牌来养人从而带动其他品牌的发展?

4、厂商代表的指导

对经销商而言,如果厂商代表素质高,充分发挥厂商代表的作用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资源。曾听一个经销商说过“厂商的业务得罪不起”,这句话说得有点片面,但是从某种角度,说明他对厂商代表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因此,他业务越做越大。

而另一个经销商生意刚做大了点,就对厂商业务爱理不理,结果,他的业务在逐渐萎缩。

5、经销商的大局观念

一个经销商的大局观应该是,注重实际,放线未来,为公司的壮大发展而有的心里格局。很多经销商都很想赚大钱,但是在一些关键的步骤上,一直都不会迈出一大步,心里的格局比较小,舍不得花钱和雇人,就很难成为大的经销商,比如一个客户,总是舍不得投人员,一直担心养不起,担心多招聘人员就要亏本。所以他接到卖场的订单仓库配送,但是因为人少,根本没办法把卖场做戏,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不招人是没办法维护那系统,而维护好系统利润上来了自然招的起人,因此他某系统每个月的零售额都是固定,没办法放眼长远。

6、经销商的心态

应该要有一个耕耘好自己的一份田地,而不是吃了碗里看着锅里,一个经销商的心态也是很关键的,很多总是喜欢攀比,拿其他品牌的资源来对比,只是希望把自己的所拥有的资源利用到最大化,总是以自己忙,把厂商的人当做自己的资源利用,呼来换去,却不明白,厂商代表某种程度上帮助你确实是给你面子,也有可能是来源于厂商代表的一份忠诚与责任感,他们应该换位思考,你凭什么叫经销商?你的职责就是搞经销。

上述6个原因是很多经销商大部分的写照,看了以上论述以后,请经销商摸心自问,你是一个合格的经销商吗?在经销的路上你如何做到常胜不败?你又如何成为真正的”金销商“。经销商不仅要有自己较高的修养,善于总结,而且要珍惜现有的资源,其实厂家的代表的资源整体上还是非常不错的,哪怕那些营销手段重复多次,一个销售代表才是把你引领你,帮你争取资源,才能让你成为不败的“金销商”。

优秀的家具经销商存在的特性

一、注重自己的渠道建设,二、重视成本与毛利分析,三、随时了解竞争品牌的信息从而对症下药,四、珍惜自己在这个行业的形象,五、善于创新。

这里,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有的经销商到现在都还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危机已经慢慢到来。希望这些经销商对目前的形势应该冷静分析分析。如现在的现状:

1、如卖场越来越密集,而且卖场的玩法一直在变,企业出来的产品到消费者手里的过程始终没变,为了占领重点卖场,部分竞品不惜成本,大力度的投入,要活下来只有跟着玩,但是利润从哪里来,企业可以再让利,时间久了,企业会不会考虑直接切掉经销商转换成配送商,把利润腾出来玩?这也是事态未来会发生的一种现象,就像国内国际的一线品牌,他们又有什么经销商?2、外加电商的冲击波,蛋糕就那么大,经销商如果还没有深入的考虑这些问题,经销商,未来何经?何销?

总结而言,一个好的家具经销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不断的学习与改进自己,这样,才能在家居行业站稳脚跟,获得长远发展。

撕开“热闹”表象 家居行业该冷静应对


大家居、明星代言、A股上市……近几年,定制家居行业出现了不少热潮。作为定制行业风向标的2018广州定制家居展刚刚落下帷幕,通过展会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热潮仍在持续翻涌升温。

确实,这几年家居行业的“热闹非凡”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但是热潮是否真的就是趋势,趋势又是否代表着未来,都需要我们撕开“热闹”的表象深入探讨。所以别见怪,这里有一盆冷水,想给行业降降“火气”。

“大家居”成为集体高潮,不如冷静一下?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体验、效率成为消费者在装修过程中的关注点。随着消费者对“一站式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大家居”这个概念应运而生。

近几年,各大品牌纷纷着手布局“大家居”战略,“大家居”成了定制行业的一次集体高潮。站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大家居”的兴起不无道理。但是回到现实,要想真正将“大家居”落到实处却并非易事,它要求企业具备较高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跨品类经营能力。

在2017中国定制家居行业年会上,欧派家居董事长姚良松便将“大家居”比喻成险峻的山峰,同时反省欧派曾经走过的弯路,比如战略推进过快、对经销商管理过松等。作为定制行业的龙头品牌,欧派尚且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可见“大家居”门槛不低,并不是你想玩就能玩的。

再者,目前市场上所谓的“大家居”,大部分只停留在扩充品类、由单品定制转向全屋定制的层面。但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产品品类的丰富程度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

当前市场上,打着“大家居”的旗号,但是不同品类之间相互割裂的情况依然存在。如何在品类扩充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体验,是“大家居”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家居”的风还在继续吹,定制行业已然处在风口,但对企业而言,不要一味地追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路径,才是理智的选择。

明星代言成风,但效果并非立竿见影

舒淇、周迅、范冰冰、Angelababy……在机场、高铁站或者公交车的车身上,你肯定见过这些代言定制品牌的明星身影。从气质女神到流量小花,这些明星几乎都是活跃在一线的大牌明星。找大牌明星代言已经成为家居行业非常普遍的营销手段。

不可否认,借助明星效应,企业可以快速增加曝光度,提升品牌形象,同时吸引更多的新生代用户群,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当然了,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品牌所聘请的这些明星身价都不菲。据了解,明星代言费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而且几十万一般只能买明星的“肖像权”,明星参加活动或拍摄广告都需要额外收费。

巨额的营销投入成为产品的成本,最后还是落在了消费者身上。对于消费频次较低的定制家居产品而言,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未必愿意承担这部分没有任何实质帮助的成本。

如此巨额成本的投入,对企业产品的销量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明星代言对企业品牌提升方面的效果也有待验证。对于本身就缺乏清晰辨认品牌定位能力的消费者来说,如果代言的明星与品牌理念、形象不契合,反而会模糊他们对于品牌的定位。

家居行业里甚至还出现了“一星多代”的现象,黄晓明力荐金达照明,又签约世友地板;濮存昕一手牵着恒洁卫浴,一手还拉着瑞嘉地板。这样看来,找明星代言成了企业蹭明星热度的一个手段,明星是否与品牌形象相匹配,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从品牌塑造和曝光的角度出发,找明星代言确实是企业做品牌传播的一种方法,但是归根究底,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

上市潮翻涌,这波节奏到底跟不跟?

2017年,定制行业掀起了新一轮的上市小高潮,短短三个月内,欧派、尚品宅配、皮阿诺、金牌和我乐等定制企业集体上市。当前,玛格、卡诺亚、顶固、科凡、劳卡、诗尼曼也都在计划上市的阵营当中。

不可否认,资本力量对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定制行业来说,有极大的诱惑。上市,意味着融资渠道的畅通、品牌形象的升级,也意味着竞争筹码的增加。但是,当行业都在为定制企业上市欢呼、企业都抢着上市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待“上市”这件事。

上市就意味着发展前景大好吗?未必,上市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企业能不能用好。首先,企业要抵挡得住资本的诱惑,将募集的资金用于推动“实业”发展,而不是沉迷于“泡沫式”的资本炒作。家居行业并不是没有在这方面栽了跟斗的先例。如何有效地分配募集到的大量资金,这是对上市企业的第一个考验。

此外,上市之后公司所有的投资账目、运营情况、盈亏状况都必须公开,稍不注意一点负面信息就会影响公司股价,企业必须要有能力承受因为失去隐秘性而产生的压力。当然,资本市场本身存在的风险也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尽管如此,资本力量还是让不少仍未上市的定制企业心向往之,资本力量的魅力已经不言自明。但是,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否需要借助资本力量,企业自身是否有能力接受资本市场的考验,都定制企业决定是否上市前需要思考的事情。

而对企业来说,登陆资本市场也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是,家居企业能否在资本的加持下,提高生产效率;能否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助力产品研发;能否管理好品牌形象,推动品牌升级。

文章推荐